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
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
第四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
(一)夏朝的兴衰(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)
1、建立:约公元前2070 年,禹建立夏朝,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,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。
2、“家天下”局面: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。 启继承父位,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,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,标志着“公天下”变成了“家天下”。
3、巩固统治:建立了军队,制定刑法,设置监狱,制定夏历。
4、都城遗址:二里头遗址;
5、灭亡:桀统治残暴,约公元前1600 年被商汤所亡。
(二)商朝(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)
1、建立:约公元前 1600 年,汤建立商朝。
2、盘庚迁殷:盘庚迁都至殷,统治稳定。
3、灭亡:商王纣统治残暴,约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伐纣,双方在牧野大战,商朝灭亡。周武王建立周朝,史称西周。
★★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?
(1)暴政引起民愤
(2)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、除暴君深得民心。
(3)重用贤人,联合周边小国。
(三)西周(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)
1、建立:公元前1046 年,周武王建立周朝,定都镐京,史称“西周”
2、西周的分封制
(1)目的: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,巩固疆土。
(2)内容:
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,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,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,建立诸侯国;
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,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,并服从周王调兵。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。
(3)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: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,稳定了政局,扩大了统治范围。
(4)实质: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。
(西周时期社会等级:周天子→诸侯→卿大夫→士)
(5)弊端: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。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,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,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。
3、灭亡:公元前841年,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。 公元前771 年,周幽王时,西周被犬戎族所亡。
(四)东周建立:公元前770年,周平王东迁洛阳,史称东周。
★★ (1)夏、商、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。
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,统治残暴、腐败,失去民心。
(2)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?
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;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
★★夏、商、周的更替:
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
一、青铜器的高超工艺:
1、青铜器的成就:
(1)原始社会后期:出现青铜器,代表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遗址出现铜镜。
(2)商周时期:
①用途与功能:主要用于饮食、祭祀及军事等,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。
②特点:青铜器种类丰富,数量众多,制作工艺高超。
(3)代表:
1、司母戊鼎(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青铜器);
2、四羊方尊(造型奇特);
3、利簋[guǐ]
2、制作工艺高超:
(1)成分:铜、锡、铅;
(2)方法:泥范铸造法
二、甲骨文记事:
1.甲骨文的含义: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、羊等兽骨上的文字。
2.发现情况:1899年,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。
3.记载内容: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,涉及祭祀、战争、农牧业、管制、刑法、医药、天文历法等
4.发现意义:
(1)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,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。
(2)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。
三、甲骨文的造字特点:
1、造字特点:使用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等造字方法。
2、影响: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,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。
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
1、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,史称“东周”
2、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:
(1)春秋:公元前770年—公元前476年,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。
(2)战国:公元前475年—公元前221年,春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时期。
注释:春秋:因鲁国编年史《春秋》而得名;战国:因各诸侯国连年争战而得名。
一、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:
1、农业:春秋后期,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,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。
2、手工业:规模扩大。
3、商业:出现商品交换市场、金属货币。
二、王室衰微
1、原因:社会动荡,各种制度遭到破坏,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。
2、表现:
(1)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,已无力控制诸侯;
(2)诸侯不再听从王命,各自为政;
(3)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,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。
3、结果:周王室地位下降,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。他们竞相称霸,操控政治局面,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。
三、诸侯争霸
1、背景:由于政治、经济发展不平衡,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;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。
2、经过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;到春秋末期,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。(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)
3、影响(结果):
(1)消极影响: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;
(2)积极影响:
①在争霸过程中,有的诸侯国被灭掉,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,加快了统一的步伐。
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。
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
一、战国七雄
1、社会状况:兼并战争
(1)战争特点:规模很大,参战兵力多,交战区域广,持续时间长。
(2)著名战役: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
(3)战争结果:魏国、齐国、赵国、秦国先后崛起,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。
(4)影响:为加速结束分裂,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★★战国七雄——相互兼并:
1、背景:
(1)根本原因:战国时期,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,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,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。
(2)发展需要: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,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,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,以求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
2、目的: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
3、时间、人物:公元前356年,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。
4、商鞅变法的内容:
第8课 百家争鸣
1、背景:战国时期,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,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。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,形成了不同的学派,各陈其说,史称诸子百家。
2、影响: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,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,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★★注意:儒家与法家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
(1)运用三家观点解决问题:
儒家:说服教育;
道家:顺其自然,如闭门思过、自行解决;
法家:依法惩处
(2)诸子百家中提到“治国”主张的有:孔子、孟子、庄子、韩非
提到“战争”主张的有:墨子、孟子、孙武
★★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代表人物、相关著作、主要思想及其借鉴或启示:
★★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变革:
七上第2单元《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》复习提纲
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: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
约公元前2070年,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,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。从此原始社会结束,奴隶社会开始了。我国的奴隶制朝代有: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。
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
【课标标准】
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,知道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更替,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。
【知识梳理】
一、夏、商、周的更替
二、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?
①夏桀、商纣王残暴失民心;
②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;
③任用贤人(伊尹、姜尚)联合周边小国
三、夏商周的政治
1、“家天下”局面。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。启继承父位,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,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,标志着“公天下”变成了“家天下”。
2、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(包括政府机构、军队、刑法和监狱等)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。
3、洛阳夏朝都城遗址(二里头遗址):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。
4·西周的分封制
分封制示意图
目的: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,巩固疆土
分封对象:宗亲、功臣等
内容:
①周王将宗亲,功臣分封各地,授予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,建立诸侯国。
②诸侯的义务:服从周王的调兵;向周王交纳贡品;
意义或作用: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,稳定政局,扩大了统治范围。
【拓展延伸】
1、禅让制、世袭制、分封制区分
2、夏、商、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。
夏、商、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,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。
3、促进商朝稳定、繁荣的历史事件:盘庚迁殷。
4、分封制的作用(利、弊)是什么?
①积极作用:扩大了疆土,巩固了统治,稳定了政局。
②消极作用:诸侯有较大独立性,实力逐渐增强,不利于国家统一,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。
5、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?说明了什么?
答:夏桀和商纣失去民心。说明:得民心者得天下。
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
【课标标准】
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,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。
【知识梳理】
一、青铜器的高超工艺
1、青铜器的发展
①青铜器出现于:原始社会末期。
②种类逐渐增多是:夏朝。
③灿烂时期是:商周时期。
④商朝:(最重)司母戊鼎、(造型奇特)四羊方尊。
⑤西周:(铭文最多)毛公鼎、(记载武王伐纣)利簋。
⑥礼器: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等级界限。祭祀:反映对神的崇拜。
2、青铜铸造的特点:
①种类丰富;
②数量众多;
③技艺高超;
④分布广泛;
⑤鼎内有铭文(也叫金文)。
3、农业、手工业(青铜铸造业)、商业等的繁荣,形成了夏、商、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,史称青铜时代。
二、甲骨文
1、商周时期的甲骨文:
内容:记载了祭祀、战争、农牧业、刑法等。
意义:是目前最早、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,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。
2、造字特点: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(最进步的造字法)。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,文字可考历史从商开始。
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
(公元前770年--公元前476年)
【课标标准】
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,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。
【知识梳理】
1.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
①农业:春秋后期,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,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,并为开发山林、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。
②手工业: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,青铜业、冶铁业、纺织业、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。
③商业:商业活动逐渐活跃,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,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。
2.王室衰微
春秋时期,周王室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,周天子逐渐丧失了“天下共主”的资格,反而在政治、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。作为“天下共主”的周天子,已经名存实亡。
3.诸侯争霸
①霸主:春秋时期,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,以“尊王攘夷”的名义进行征战,争夺霸主的地位。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,号令诸侯。到春秋末期,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。
②影响: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,有的诸侯国被灭掉,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。与此同时,中原的“诸华”“诸夏”在同周边的戎、狄、蛮、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,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。
【拓展延伸】
1、春秋时期的社会特点
①王室衰微;
②诸侯争霸
2、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或条件:
①齐国在山东北部,盛产鱼盐,经济富庶。
②任用管仲为相,改革内政,发展生产。
③训练军队。
④以“尊天子,攘四夷”为旗号,号令诸侯。
3、东周分为两个时期:春秋和战国。
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是: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。
战国时期的社会性质是: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。
4、春秋争霸不断、社会动荡的原因(背景)是:
①经济转型:生产工具的创新,铁器和牛耕出现,生产力提高了;
②政治转型:王室衰微,诸侯竞相争霸。
5、争霸的旗号:尊王攘夷。
6、争霸的关键是:强大的经济实力。
7、铁农具、牛耕对农业的作用。
促进农业深耕细作;开发山林,扩大了耕地面积;提高了粮食产量。
8、春秋先后称霸的霸主。
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等。
9、春秋的争霸战争有什么影响(利、弊)?
消极影响:给人民带来种种沉重的灾难;
积极影响:促进了国家逐步走向统一;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。
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
(公元前475年--公元前221年)
【课标标准】
通过商鞅变法,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。
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【知识梳理】
1、战国七雄:
战国形势图
①战国七雄方位是:(顺时针方向)齐(东边)、楚(南边)、秦(西边)、燕(北边)、赵、魏、韩。
②战国七雄形成的大事件:三家分晋、田氏代齐。
③著名的兼并战争有:桂陵之战、马陵之战、长平之战(从此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)。
④战国的战争性质是:兼并对方,统一天下。
2、商鞅变法
①时间:公元前356年
②人物: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。(商鞅是法家代表)
③目的:确立封建统治,发展封建经济。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
④商鞅变法的内容:
政治上:
a.建立县制,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。
b.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。c.改革户籍制度,严明法度等。
经济上:
a.废除井田制,允许土地自由买卖。
b.奖励耕织,生产粮食、布帛多的人,可以免除徭役。
c.统一度量衡。
军事上:奖励军功,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。
⑤作用或影响:经过商鞅变法,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,提高了军队战斗力,发展成为最富强的诸侯国。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
3、造福千秋的都江堰
①修建的时间:战国时期,公元前256年。
②修建者是:秦国郡守李冰。
③修建地点是:岷江中游。
④功能:防洪、灌溉、水运等。
⑤影响是:使成都平原变成沃野,成为 “天府之国”。
【拓展延伸】
1、战国时期,商鞅变法的背景(原因)是什么?
①经济:战国时期,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,生产力进一步提高。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私田,一些奴隶主将私田出租,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(地主阶级);租种地主土地的人,变成农民(农民阶级)。
②政治: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,在兼并战争中取胜。
2、商鞅变法是否成功,为什么?
成功了,商鞅变法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,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,促进了经济发展,壮大了国力,实现了富国强兵。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。变法的目的达到了。商鞅后来被处死,只能说明旧势力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昏庸。不能以个人的生死来判定一场改革的成败。
3、商鞅变法内容中最核心的是:废除井田制,允许土地自由买卖(体现地主阶级利益)。
4、哪一点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: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,奖励军功,按功授爵。
5、哪一点影响最深远:建立县制(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)。
6、商鞅变法的内容对哪些阶层有利?对哪些阶层不利?
注意: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,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。
第8课 百家争鸣
【课标标准】
知道老子和孔子,初步理解“百家争鸣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。
【知识梳理】
1、老子
①老子:春秋楚国人,道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②思想主张是:a.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,人们应顺应自然。b.万物都有对立面,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(朴素辩证思想)。
③政治主张:“无为而治”。
④道家经典:《道德经》。
2、孔子和儒家学说
①孔子:春秋鲁国人,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
②大思想家:①核心思想:“仁”,提出“仁者爱人”(人与人关系的准则)。②政治主张:“以德治国”,反对苛政。(苛政猛于虎)
③大教育家:①创办私学;②有教无类,因材施教;③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,如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,要谦虚好学,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等。
④ 文化贡献:精心编辑和整理了《春秋》、《诗经》等,孔子的言论由弟子整理成《论语》。
⑤ 历史地位(意义或影响):孔子的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,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影响。
3、百家争鸣
百家争鸣的意义(影响):
①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;
②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。
【拓展延伸】
1、百家争鸣的背景:
春秋战国时期,社会急剧变化,许多问题亟待解决,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,发表意见,并互相辩论,形成了“百家争鸣”的学术繁荣局面。
2、百家争鸣的深层影响:
①诸子百家针对战争和统治者如何统治人民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见解。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在一定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反映。
②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,相互辩驳,又相互影响,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。
③诸子百家的思想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。
④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。
3、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,我们学习传统文化,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,吸取其精华,做到古为今用。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?
儒家的“仁政”──“以德治国”
法家的法治思想──“依法治国”
孔子的教育思想──全民教育、素质教育等
墨家的兼爱、非攻──平等博爱、热爱和平、反对战争
道家的顺应自然─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
课件教学:
练习题解答:
下载全册课件文档或复制网址打开:
http://www.1ydt.com/video/n_show/Nav_95/812B4BA2_1.htm
请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视频